“巴黎”是藏在辞海里的一个名词,当我找到它,就动起来跟着感觉走了……
2005年9月1日
一个平常的日子,手机短信的声音不合时宜地响起来,把我惊醒,一查看,内容是说在全球十大美女城市评选中,巴黎排名第一。烈日当空,蝉鸣高亢,伸一个懒腰,梦是做不下去了。想起遥远的巴黎,鼻子里飘过乡愁的味道。
乡愁
奇怪,我总共到过5次巴黎,加起来不足30天,不是我的巴黎,为什么会有乡愁的味道?
到
第一次来到传说中的巴黎那天,我就迷了路,其实迷路是自愿的。一个人从晚上21点徘徊到凌晨1点,穿过几个街区,直到夜色中与巴黎圣母院不期而遇,才知道为什么要漫无目的疾走——辉煌的文明把这里的大街小巷变成了世界文明史的地图和集体记忆,踩在这块地壳上,去链接和对应那些文化想象,正是迷路的理由。吉普塞女郎爱斯梅拉尔达和敲钟人卡西莫多早已离开巴黎圣母院,而我来了,但绝不可能从物理意义上找到他们。
也许,迷路是误读巴黎的开始。
夜
夜空中划过流星和空客A340,巴黎灯火阑珊,人们各怀心思地填满酒吧和林中空地,巴黎故事在众声喧哗的分贝变化中改变下一个瞬间的走向。烛光摇曳,一个长着亚麻色卷发的小伙子斜靠在椅子上沉睡,过量的酒精暂时将他带入另一个世界的时候,拉丁音乐则把我调进红酒里搅拌,酿出一股他乡的惆怅。据说,北京下雨了。
改变下一个瞬间的走向
从卢浮宫出来,正好看到太阳落在玻璃金字塔后面,此刻太阳也是展品,在贝律铭那钢铁纵横的玻璃外衣下,宝光四射。卢浮宫巨大的艺术场不知道是在演义文明的神话还是让不同的神话构成另一幕日常生活。正如出租车司机见到我们招手时,因为又一单生意而把微笑戴在脸上一样,我们也需要逃离这浩瀚的神话海洋,钻进车里开往下一段琐碎的生活。蒙拉丽莎还在里面笑,而太阳继续往西面的时区走去。风乍起,诗句在空中飘荡。
琐碎的生活?
要了一杯咖啡,耳旁法语跳跃、天空彩云追日、周边游人穿梭,织就一张流动的巴黎外衣,随时间飞扬。
一个爱尔兰合唱团在歌唱,塞纳河边野炊的人们回应着家乡的恋曲,在这个法兰西的夏天,浪漫是开放的,只要是视野之内,不管是失意者、心理医生、屠夫、诗人、欠债的或者是艺术家,都是来自天涯却咫尺共度;而视野之外,不管是拉斯维加、巴格达、坟场、教堂、拿破仑还是释迦牟尼,都一样遥远,因为所有的人都只在乎醉倒在此时此地。
时间
整整晚了一个小时,这是我的第三个巴黎朋友以这样的时间刻度姗姗来迟。放眼望去,时间在哪里?人们在咖啡馆里边吃早餐,边读当天的报纸,看周围精心打扮的人,也穿着讲究的让周围的人看,巴黎在相互的观看中消费时间。不是说巴黎懒惰,这个连同生活方式都属于遗产的城市冷落时间是有道理的。因为“认真来源于对时间看得太重,而在永恒里是没有时间的。”
消费
巴黎非凡的财富化解在城市的细节里,不经意地熠熠生辉,每一个高贵的品牌、优雅的生活方式或者精心策划的艺术展览,背后都有一个世界,一个被它自身的进化逻辑、文明积淀、传奇历程和精神操守所建构的世界。当价值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健全的市场调节机制总会匹配以相应的价格刻度。
巴黎制造的诸多品牌正是这样迈向价格金字塔的顶层,并且伴随着物化的梦想走过芸芸众生的。
梦
接近中午,睡在路边长椅上的人还没醒来,在梦里,他有一个家……
在梦里?
最近一次离开巴黎,在奔向戴高乐机场的路上,阳光普照,阴影勾画出光源的方向。这时,我突然明白,巴黎正是我年少时预期的一个驿站,是我所处现实之外的彼岸,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的梦乡,我愿意不属于巴黎,愿意带着梦乡的乡愁回到故乡,因为,在这之间的距离——地理的、物理的和心理的距离,正好是我们漫游的精神家园,它在不经意的许多瞬间,生长着存在的意义。
我的巴黎在远方。
巴黎
在这座传说中的城市,记忆从来没被尘封,艺术并非仅仅是卢浮宫、奥塞、蓬皮杜、东京宫或画廊们构成的视觉神话,艺术更象是糖化在水里一样在大街上发生,超现实主义的幻象已经变成现实,浪漫被实证,梦想在发酵,作为异域行者们的彼岸,除了巴黎本身,还有什么是可以被期待的呢?
空气中混淆了香水和欲望的味道,呼吸吐纳间,内心的彼岸正在此岸悄悄着陆。我相信,一定只有巴黎之外的人才能幻化出这样的经验,因为,巴黎人有他们自己的彼岸。
这座胸怀世界的城市,在汇聚和展示不同文明的同时,又把它们变为城市的一部分。结果它越来越大,越来越模糊……就在越来越不知道怎样描述的时候,便越来越想用“巴黎就是巴黎”这句话来逃避描述。
欧元出生之前,蒙马特高地上有一种易拉罐,上面写着“巴黎的空气”,售价20法郎。这个实实在在的易拉罐竟然装着虚无缥缈的巴黎空气,一打开,就会消失,不打开,它仍会“真实”地存在着,并且把关于真实和虚幻的寓言延伸到久远的未来。也许,真的是这样,谁要以为可以解读清楚,那么巴黎就不再是巴黎了。
我后悔没有买回那支易拉罐。后来再去蒙马特时,已经找不到……
找
“巴黎”是藏在辞海里的一个名词,当我找到它,就动起来跟着感觉走了……
2005-9-1重庆